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成都展纪实
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成都开幕式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各位画坛的前辈以及各位艺术大师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莅临成都美术馆,您现在看到的是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为您主办的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成都开幕式的现场,我是主持人高翔,在经过了北京、西安、南京、广州等地的全国巡展之后呢,我们成都也迎来了全国知名画家郑天欣老前辈的成都个展的开幕式,这也是近几年长安画派的知名画家首次走进天府之国,来到我们美丽的成都,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远道而来的郑天欣大师及画坛的各位艺术前辈们,成都欢迎你们。本次画展也得到了来自商界、政界还有军界各位权威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接下来让我介绍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嘉宾。他们是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机关党委书记、四川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杨时川先生,四川美协常务副主席、四川美术馆馆长梁时民先生,全国著名花鸟画家、陕西省美协顾问、西安市美协副主席江文湛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执行馆长陈风新先生,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李家龙先生,陕西省环保厅宣传中心主任冯永强先生,四川省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朴先生,陕西省美协副主席万鼎先生,成都空军后勤部部长周光华少将,还有来自我们中国高层决策协会西部发展办公室主任李敬伟先生,陕西省淳化县民政局局长唐芳琴先生,四川省政协秘书长傅纯刚先生,四川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刘志荣先生,同时还有来自四川蒙顶山企业集团总经理王秋蓉,保利资本的全总以及湘江集团的邱总和吴总,还有我们著名的花鸟画家谭昌荣老前辈,同样欢迎我们的王毅局长。很高兴以上嘉宾来到我们的现场,还有部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及时赶赴我们现场,他们为本次活动发来了贺电以表达对我们郑前辈的关注和对本次画展的祝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孔紫先生发来的贺电电文如下:
欣闻郑天欣先生画展在成都隆重开幕,我们向郑天欣先生及家人致衷心地祝贺!郑天欣先生不事张扬,几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山水画的笔墨天地,铁杵成针,终于成就了他自家的笔墨品味和画面气息。站在郑先生的画作面前,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深深为画面上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朴茂的真情所打动,在跃动的勃勃生机及活力中,我们感受到画家对生活、对自然、对事业所倾注的全部心血和深情。我国画界历来注重人格修为,故强调画家作画先做人。郑先生是人品、画品俱佳的难得范例。郑先生为人笃诚,真实、谦逊、善意,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修养和品格,我们亦可以从她的家人、学生身上感受到这份美好。祝郑天欣先生的艺术为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喜爱!祝郑先生展览成功!
同样《中国美术馆》执行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沛君由于出差也不能赶赴我们成都出席本次的开幕式,特意的发来了贺电电文如下:
欣闻郑天欣先生的山水画巡展在成都开幕,我谨代表《中国美术馆》编辑部向他表达热烈祝贺!
郑天欣先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时代感很强。他用平淡的语调表达出人对土地的亲和与亲近,他把人们司空见惯的景象具备了隽永的诗意。他的画,就像田园诗歌、乡土散文一样,散发着生命的本真气息,所以越看越美,越品越觉得味道醇厚!
郑天欣先生为人低调谦和,他的笔法也很朴素。朴素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力量,他的个性风格也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几年前,当他的作品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出时,就已经受到首都观众的好评,北京美术界专家们也真诚地表示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了不少启发。今天,我相信他的作品也会让天府之国的观众获得一次奇妙的审美之旅。
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还有来自我们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邹文正发来的贺电电文如下:
自唐代张璪王维开水墨渲染以来,画史上有几次墨法大成的高潮。董巨二米皆因墨法高妙而名留画史。苍雄深秀浑厚华滋是历代大师们追求的目标。天欣君是用心以情作画、格调苍古、结构朴茂、用笔灵动、敷染厚重、意境深邃、多年来锲而不舍的探索,丰富创作灵感,凭着自己的心灵个性深切体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在其艺术心灵的深处却又能坚守传统。苟日新又日新,或者我们明年再读郑君作品,已别是一番滋味了。
祝贺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成功!
辛卯冬月 雪龙
(主持人):那么谢谢以上所有来宾和我们艺术界的前辈对我们本次画展的关注和对我们郑大师的敬仰,那么下来我们要请台上的来宾为我们今天的画展致词,首先让我们有请四川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四川省美术馆馆长梁时民先生致词掌声有请。
(梁时民先生):我今天很高兴,今天虽然是个阴雨绵绵的天气,但是感觉很滋润,有一股清香的味道淳朴的味道,这个味道是因为我们郑天欣老师的画作淳朴的画风所带来的味道。我谨代表我们四川美术家协会、代表四川美术馆对郑天欣老师的画展今天在成都美术馆隆重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郑天欣老师是一个很淳朴很善良很执着的艺术家,从他的画展里边可以感觉到一股淳朴的画风,在博大浩渺中有一种深邃的感觉,特别是从他的画风里面感觉到一种质朴的生活气息。他常年生活在林区,坚持写生。刚才主持人也说道在他的画里面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浓郁气息,这是我们许多四川画家所不及的,我觉得我们四川的画家应该好好向郑天欣老师学习,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生活,要走近生活要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寻找自己的语言,质朴的追求艺术,这才是我们最高的境界。我希望郑老师在四川的展览取得圆满成功,也希望郑老师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高,我也希望并热忱的欢迎郑老师今后长期来四川写生观光,把他的好的艺术作品带到四川跟我们共同分享,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谢谢梁馆长的致词,下来我们依然要隆重的邀请全国著名花鸟画家、陕西省美协顾问、西安市美协副主席江文湛先生致词。
(江文湛先生):这次到成都来,当然是冲着天欣的展览来的,再一个四川有很多画界的老朋友,也是渴望拜访老朋友的一个机会。首先我讲一点,我跟郑天欣是同学,你们都不知道吧!为什么?他比我早跟罗老师学画,因为我在读研的时候我的导师是罗铭,在60年代我还在工厂的时候,他就跟罗老师学画,他是林业局的,深入秦岭林区和老师在搞写生,有这几十年他积累经验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天欣的画也是他发自内心很深厚的一种乡情。他是陕西淳化人,淳化我去过,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家成功最基本的一点,有非常深厚的乡情从这种感情里升华出来的艺术,这给我们每一个从事艺术的一个启示。那么今天我也不多说了,先祝贺天欣在成都的画展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远道而来的江先生,下来我们有请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机关党委书记、四川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杨时川先生。
各位嘉宾、各位艺术家、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在全党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今天,全国知名画家郑天欣先生的写意山水画展在四川成都隆重举行。我和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美术馆长梁时民先生非常高兴前来参加画展开幕式,在此,谨代表省文联、省美协向郑天欣先生的画展表示热烈祝贺!向来自北京、西安和本省市的各位嘉宾及书画家、新闻界的朋友表示诚挚欢迎!向支持这次展览的有关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郑天欣先生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美术家,几十年来,他长期工作在大西北林业战线,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坚持不懈作画,清心诚实做人,以他的睿智和勤奋,为生活写照、借笔墨传情,先后创作了六千多幅写意山水画,奉献给社会和人民,参加了很多国内外的展览活动,获得了不少荣誉和奖励,成为了一名在全国有影响的、自学成才的优秀画家。近年来,郑天欣先生从他的大量作品中选出一百余幅上乘佳作连续在北京、西安、南京、广州等城市巡回展览,赢得了美术界同仁和新闻媒体一致好评,并多次为他的画展召开学术研讨会。很多资深专家学者对郑先生的艺术人生、绘画品格、笔墨技法给予高度赞扬,对他的生活经历、创作经验进行了精辟的阐释和认真总结,认为他取得的成功和创作的成就源于他长期坚持从生活中吸取素材、激发灵感:坚持用水墨写生创作,包含着对大西北山水、草木和家乡人民的一片深情,用心作画,以情感人;并在坚持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创新,悉心钻研绘画技艺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写意山水画独特的笔墨意境和深厚苍茫、质朴自然的风格。所以,他能在众多的山水画家中脱颖而出。在此,我谨以真诚的感情向郑天欣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今天,郑天欣先生的画展能在成都举行,不仅为成都市民带来了美的艺术享受,也给四川的画家提供了一次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郑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对创作的严谨作风和始终如一的坚守精神很值得我们四川的美术工作者好好学习,发扬光大。
希望四川、陕西乃至全国各省市美术家的专家学者、知名画家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联合办展,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开创文艺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美术家新的更大贡献。
祝郑天欣先生成都画展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艺术家们身体健康!谢谢!
(主持人):感谢杨先生的精彩致词,下来请四川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朴先生上台致词掌声有请:
(刘朴先生):很难得看到这么好的展览,因为在这之前我听说过郑先生,但不是很了解,今天很有幸在来之前看到他的画册,就像梁时民先生说的一样那种朴素的绘画心里和精湛的绘画表现都使我非常感动、非常震惊,到了现场看了这些大画因为没有看完,看了一点,就觉得一种力量扑面而来。从郑先生的画里我觉得所有的四川画家都应该看到深厚的绘画功底、对生活很深厚眷恋的情感,这是使我们感动的地方。尤其是当代的绘画,做为山水画到了这个时期,我觉得很多绘画已经脱离很多精神上、思想上的东西,它被很多人遗忘了。但我从郑先生的山水画里我看到他投入心里的深度都很深,而且都很朴实,尤其值得我们做为一个山水画家去研究和学习。因为画太多了我还没有看完,还有很多话可能要看完他的画以后很深的学习和理解,在这里我首先祝贺郑先生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这个展览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谢谢大家。
(主持人):请陕西省美协副主席万鼎先生致词。
(万鼎先生):首先我在这里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先生他个人向郑天欣先生的画展表示祝贺,同时受王西京先生委托我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以及我个人向郑天欣先生表示祝贺。我十八、九岁就认识郑老师,他那时就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这是我最深刻的印象。然后一直到今天我已经是五十多岁了,我看到郑老师他依然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我重点强调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他首先是一个朴实善良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从他的画作里面你细细地去品读,除了那些精妙的笔墨之外,你能感受到这个人心灵的善良,这个人对生活对自然那种质朴的爱。现在是开幕式,所以我在此也只是先说到这儿,再一次我对郑老师的画展表示热烈的祝贺。
(主持人):谢谢万主席的致词,下来请远道而来的林业厅副厅长李家龙先生致词。
(李家龙先生):我也是林业厅的一个新兵,来了知道有郑先生,昨天晚上才见到他,同时也有幸知道他和我是同乡,看着他的画感到有我们淳化浓郁的山水气息,在这里我预祝他在成都的画展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好谢谢接下来我们有请成都空军后勤部部长周光华少将上台致词。
(周光华少将):我是从十几岁就到部队入伍,到现在是干了一辈子了,去年光荣的退休,60多岁了,我今天很荣幸地应邀前来参观我们郑先生的画展,我刚才到里面简单的看了一下里边的画,我虽然在这方面不是内行,但是看过之后给我深刻的感觉,他的画笔墨非常浓重,意境很清新,感觉象到了黄土高坡,就像到了窑洞一样。我当初当兵的时候就是在北方,我住过窑洞跟那个是一样一样的,非常结合实际画得很好,再去看了看介绍,郑先生是我们国家著名的画家,今天的展览通过这种方式大家可以一块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艺术,希望我们通过这个画展促使我们为中国文化大发展做出贡献,祝郑先生的画展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谢谢以上所有致词的嘉宾领导,那么再次对你们表示感谢,我想正是由于你们的大力支持和关注,我们今天的画展才得以顺利的进行,再次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以上所有致词的嘉宾表示感谢,谢谢你们。好下来我们要进行今天开幕式最重要的环节剪彩仪式,在剪彩仪式开始之前,还是要请出今天画展的核心人物,今天所有作品的创作者—有请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林业文联理事、陕西山水画研究会副主席、西安市美协理事、西安市中国画院画家郑天欣先生上台致词。
(郑天欣先生):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上午好!非常荣幸地在天府之都成都举办画展,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的画展的开幕式,你们的热情支持让我和我的家人感到荣幸。这次展出的是我几十年山水画创作的总结,把这些作品展现给大家是想得到大家特别是四川各位老师和同道的批评和帮助,使我今后的创作水平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希望我的画能给大家带来欢乐,再次谢谢大家。
(主持人):好谢谢我们郑老前辈的致词,也感谢你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带到我们天府之国和很多热爱艺术的成都的朋友们见面。接下来我们要有请台上的嘉宾来为我们的开幕式剪彩,有请礼仪小姐。
请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文联机关党委书记、四川省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杨时川先生来正式的宣布。
(杨时川先生):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开幕!
好谢谢,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在成都展出成功,请现场的朋友们到展馆去尽情享受这场的饕餮艺术盛宴,谢谢各位领导。
郑天欣写意山水画展研讨会
(陈默先生):大家安静一下,今天郑天欣水墨艺术学术研讨会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从现在开始我们计划在12:30结束。奉主办方的盛情邀请昨天我做了一些功课,关于这个研讨会做了几个预设的命题,这个命题只是想抛砖引玉给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嘉宾提供一个引子,相当于药引子,发言的时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灵活掌握控制。我把这七个议题读一下,第一个议题是再议“传统”。这个传统是打引号的,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解释,我们今天说的传统它应该是一种流动的变化的发展的传统,而不是僵死的传统。第二个议题是水墨风骨与当代意识,这里仍然和上一个议题有上下文关系,就是水墨的风骨是停留在汉唐、宋元还是停留在当代。第三个问题是水墨图像的精神价值诉求历朝历代艺术家在做水墨图像探讨研究的时候都有不同的精神价值诉求。第四个问题是尖锐的个体性与平庸的大一统我们究竟取舍什么,要尖锐的甚至是不合群的、不合时宜的个体性,还是要平庸的、四平八稳的、大一统的现象。第五个问题在众生的喧嚣中怎么坚持个体守城,其实这几个问题都有相互关联。第六个问题是郑天欣艺术价值的广议,广泛的议论,就是在座的各位学者专家你们可以从你们各自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一个问题是区域文化的特色与跨文化交流互动。这个涉及到西安和成都或者是西安和更多城市它的这种互动交流的意义、价值。这里我稍微引申一下,就是刚才陕西电视台事先给我做了一个小的采访,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我说西安的文化太厚重,厚重的让很多现代人当代人活的就像拉萨人到成都来醉氧,氧气太充足。常年生活在皇帝的传统文化的这种坚厚的包围中,这种看似有非常良好的基础,但是怎么突破却面临着许多困境。在西安我多次参加他们的研讨会,都在围绕着这样的问题探讨,那么我的观点是皇帝早已过去是历史,我们不能生活在历史中我们应该生活在当下前进中,那么对西安而言他走出来和多个文化进行交流进行活动,对他们是有意义的,对成都而言,成都的地下埋的皇帝不多,但是这个地方他做为平原盆地,他也有他的盆地意识,历史上有他的交通不便,相对的封闭的这种含义。在今天的这种大流通大交流的文化语境中这种东西已经在消减,有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取代。这两座城市都有很厚重的文化,但是对于有着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一个是在黄土高坡的这种严酷的甚至是各种各样的比较恶劣的气候条件的控制下,特别是陕北,这么一种民风和在四川盆地,自古到今这种旱涝保收平平稳稳的这么一种社会现象之间加上自然气候,黄土高坡到了冬天,他就是一片黄的没有绿色,那么在成都呢在12月1月你依然可以看到满目的绿色。对黄土高坡的艺术家而言他们可能认为这种黄土这种严酷的风景会促使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他也会羡慕这个长期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这么一个环境,那么对于四川盆地的艺术家而言,我知道他们一到秋季就非常躁动,为什么?要去高原,因为什么,因为常年看到的都是绿色。这个对研究色彩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诉求的艺术家而言,仅仅是绿色是不够的。因为在我们的调色盘里不仅是绿色,因此是各有各的困境各有各的诉求,精神文化的底蕴各不相同,这两座城市在一起做的时候,当然我们说城市表情它也不一样,交流互动时它一定有它的意义,当然还有一个情况这也算我的发言,刚才和记者谈到这个艺术家他常年在林区工作,所以我们注意看他的主办方,从国家的到省上的和林业有关的主管部门占了好几个名额,这是我注意到的一个现象。看他的作品我很难找到长安画派的踪迹,长安画派我们知道这几十年他大概好像有一种印象,就是和华山或多或少都是有粘连的,就是在郑先生的作品里我拼命的找,找了半天找不到华山的痕迹,但他确实又是黄土高坡是来自陕西的这么一种人文风貌的艺术表达。我曾和成都的艺术家做了私下的交流,我说在我看来黄土高坡这样的场景这种景观这种人文风貌对艺术家而言它真的是个挑战,不信咱们成都的艺术家组一个班子到黄土高坡呆上半年看看,因为它非常就是看起来即很有条理同时又很散乱,用艺术表达来说它不容易表达,我们注意到刘文西画黄土高坡,他画的不是黄土高坡,他画的是人重点在人,我注意到70年代80年代西安好几位艺术家都是偏重于画人,这种直面黄土高坡给我印象深的还有一个是崔振宽,也是这种大刀阔斧就是针对黄土高坡。那么这种语言方式对艺术家而言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现存的一些技法现存的一些经验它几乎是没有可取的。我们在结尾处有一张非常大最大的画,我看了半天,有窑洞、有山坡、有黄土高原特有的植物,这些人文风貌怎么来组织,这确实是非常具体的课题。我在这里就我的感想提一些线索,同时把我设想的一些命题在这里做一个牵引,希望听到在座各位的高论,那么我们采取先点将后轮回的方式,现在我们有请资深的老艺术家江文湛先生,有请他先发言。
全国著名花鸟画家、陕西省美协顾问、西安市美协副主席江文湛先生:开幕式上我说了,天欣是我同学,为什么这样说呢?而且他比我学的早。在60年代,天欣就跟罗铭老师在秦岭有个林区搞写生,那时我还不认识天欣,后来回到美院读书的时候,经常来往就认识天欣了。谈到艺术、人生我觉得天欣给人最大的启示是他首先是一个非常淳厚善良的对家乡有浓厚情感的一个人,刚才陈默先生讲了成都地区和黄土高坡的差距,我觉得只要你注入了感情,深厚的感情,就在这个基础上你升华出来的艺术会感人的。那么我们从天欣的画里看到天欣是淳化人,他的家乡我也去过几次,就是黄土高坡,他那个县城就是一个山梁一道街。现在好多年没去了,肯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有变化,但是他没有注意到城市现代发展的现象。我从天欣的画里我没有看到一个当代建设的高楼,肯定淳化有了,但他的视点没有往这方面去,我觉得这是一个乡情他的脑子里是淳化最原始的窑洞、山坡、树林、山坡上放的羊,这些我觉得对他的本质,他和淳化、乡情是最典型的一种体现。他不去关注这种现代化的建筑,其实改革开放以后到处,我这次到成都来我发现成都也像香港一样,从高架环城过来以后,一幢幢的楼,可能这些不是我们,排除一些有城市情感的画家,尤其天欣这个人,对乡情对黄土那么有深厚情感的人他不关注这个,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陕西这个地方陈默的印象长安画派是什么?华山,可能是从石鲁作品里的印象,其实长安这个地方它孕育的何止是华山,包括秦岭,赵望云先生,渭北这一带高原很少有人去表现,于是郑天欣的意义在这一点了,不毛之地或者是被人忽视的地方。但是有个前提他不是猎奇,渭北高原这一带我们感受都很深,但是我们搞不出来,我们没有天欣对淳化这种乡情,所以这个画展给我们的启迪在那里?首先我们注入地方的深厚的情感,因为有我们的祖祖辈辈,有我们的妻儿老小,有我们每天锅里煮的粮食,有我们地里掐的豌豆苗,这些足以使一个艺术家动情,于是我想起来建州学画院,大概是明代的吧,明代的建州学画篇里有对风情物貌地方对画家的影响,他怎么说呢?“南北之气,可以方书”就是说南方和北方因为地方不同而不同,可以放书,因人而异 ,你人生活在这个地方,你就扎根这个地方,升华你的艺术,扎根是什么?扎根是情感,然后从这个地方升华出来的那么就有郑天欣、也有蔡英坤、也有刘朴,都很优秀,我觉得天欣的画给我的启迪就这一点好不好。
四川省书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刘朴先生:江文湛先生是著名的画家,我和他是几十年的朋友,我对陕西的绘画一直是很关注的,因为我在很多年前去找过石鲁先生,但石鲁先生也是四川人,所以这很奇怪,两地的文化连接长安画派和四川画家之间呢它有很深厚的渊源,不过我刚才从陈默先生批评家的角度,他还是有道理的。两个地域的不一样,从那个地域的画风我刚才初看了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边去看包括江文湛先生讲的这些东西,确实值得我们的山水画家去研究,我们四川画山水的去研究,因为从郑天欣先生的画里我就看到一个很共性长安画派的厚重,他不仅仅是好像这种题材,刚好除了其他画家我对山水画家比较熟悉,包括罗平安、赵振川这些老画家都很熟悉,所以我对长安画派也是我们长期做为山水画研究的一个标杆,尤其是石鲁先生创造的那种黄土画法的那些《东方 晓》那些很了不得的作品,太厉害了。我最崇拜的画家就是石鲁先生,所以他影响了好大的一代人,包括江文湛先生也是石鲁先生的学生,很多人只知道他是花鸟画家,其实他原来跟罗铭最早跟石鲁先生学画,然后又和罗铭先生学山水,山水画的非常好,境界也很高,这些都是受了整个长安画派的影响。但是他整个的文化底蕴呢?我觉得陈先生说的也对,当地的帝王之气和丰厚的西北大地的共同滋养,他的画风里面也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厚重之气,这个跟四川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四川有点边缘,有点原来亚明先生说我们四川画家还有点野,可能有点野气。但帝王之气这种深厚的东西呢,我觉得还不如,这两个区别还不一样,我原来去拜访人文画家刘文西先生,也是画的很厚重,尤其是祖孙四代,当时真是震撼人,所以很多画都很震撼我们,是从心里很崇拜他们的这种表现方式。尤其到了现在整个陕西省出现了一批很优秀的画家,也非常值得我们仰视,我觉得很不得了。今天郑先生的画来到四川以后,我发现他跟长安画派的画家表现的内涵和形式内容都有点不一样,我觉得很有个性。这个个性可能就取决于江文湛先生说的他对故乡的热恋,长期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上长期坚持的迷恋有很大的关系,但最多的是让我看到一种很自然很淳朴的心象,这个是我们当前画家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发达,艺术活动的激烈和热闹,现在很多绘画越来越远离绘画的本体和画家的内心。今天这个画展我看了第二遍以后,我觉得我读到了郑先生的内心世界,他很简单,他表现的语言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他表达的形式,他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取悦观众的一种东西,他是把很适合他表达的方式把他对家乡对当地的环境,他从内心很融合的表达出来。但这个东西里边我感觉四川的山水画跟他们区域的比较还是有很多共性的东西。在长安画派上表现形式很多,但是我觉得郑先生的风格更朴实更亲切,我觉得今天这个探讨会确实值得去研究,因为他整个表达的这一批画跟我们四川山水界的作品拉开很大距离,而且也跟目前一些比较流行的画风拉开的距离很大,可能这也是很多画家觉得这个绘画很有亲和力的一个所在。所以我感觉郑先生的画应该去学习的东西很多,做为一个山水画家我觉得从他自己的心路这种心态,我们应该去学习他这种达到绘画本身的东西,他表达的这个深度跟这种情感也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一个从地域性,我希望四川的山水画家包括我们在座的有些画家,包括我们的朋友、学生,我觉得应该值得好好的研究,这个才开始,我发言这么多,具体的我们再细细的看再学习,好了谢谢大家。
张自启:首先今天参加这个画展我很高兴,因为郑先生的画我看了以后第一个感觉就是我自己非常喜欢,因为陕西北方画派的这种感觉我们实际上平时也很关注。他的特点我觉得和四川的画风有些区别,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区别,所以对于我们上到这种年龄还有一种好奇心,就是有一种区别的东西我们非常感兴趣。从画里面我感觉郑先生的画是从传统里边走出来的,但是又不完全在传统里边受传统的束缚,他有自己的个性,他的画感觉很拙,用笔很拙,但画面的笔墨那种生动性又表现出他的那种作画的灵性,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点我从他的画面上感到他的人品很质朴,画也有一种质朴之气,他表现的对象更多的是身边的远离都市的非常质朴的陕北的生活,所以这个对我们是非常新鲜的,我们在作画的时候可能常常因为受到艺术市场的冲击,还有市场的热闹,可能很多画家不可能静下心来,常常会做一些和生活没有关系的这种作品,或者程式化的东西比较多一些。所以我在郑先生的画里面看见的就是他每一张画都是有感而发,有生活、有自己画面的笔墨个性,然后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我说我非常喜欢郑先生的画谢谢。
叶瑞琨:我是画院的工作人员,我最早听见说有西安的一个画家要到画院来办画展,当时我心头很兴奋,因为西安画家一直是四川画家比较关注的,因为当年长安画派的主角石鲁是我们四川人,而且石鲁先生跟冯先生都给我们讲过课,所以有一个情结,而且当时印象之间就想到黄土高坡的高亢和秦腔的那种苍凉,觉得郑先生的画风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后来资料过来一看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一看是青葱世界里边除了那种厚重还有当年长安画派的这种东西之外,完全区别于我们当时对长安画派的那种认识,后来我再仔细一看我觉得郑先生的画有对生活的那种热爱,不是现在很多画家都有的精神,你看郑先生的画里面最细微的地方大的厚重感觉之外的那种细微情节,有几个娃儿在窑洞前边或者是放羊的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我觉得是我们现在这些画家应该学习和坚守的,因为现在一些画很浅浮,我觉得巴黎夜总会的灯红酒绿是无法取代我们这个窑洞前面窗户上的那个红色的窗花,可能窗花散发出来的生活气息和它本土的东西比巴黎夜总会的东西要好的多,所以我觉得郑先生的这种坚持是很了不起的。因为我们现代人活的很辛苦,往往会把时空拿来无限的分割,把自己装到某一个格子里头,好,我是这个时代他是那个时代,其实有些东西真的可以管几千年。孔夫子的一句话“学而优则仕”到现在都在用,他是没有时间看没得空间观念,所以郑先生对生活的关注是我们画家应该坚持的,这也是这次我看这个画展所学到的东西。谢谢郑先生给我们带来的生活的乐趣。
江溶:我本身是画花鸟的不是画山水的,所以站在郑先生的山水画前我觉得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来的。我的第一个感受郑先生的作品是震撼的;第二个感受就是他充满了泥土的芬芳,他的作品完全来自大自然,没有矫揉造作的东西在里头,这是今天我感受最强烈的一点;第三个郑先生的作品不是像现在有些画家一看就是出自某一派,某个名家手里相似的风格,他完全是他自己的艺术语言,这个我觉得是最难能可贵的。其它的因为我是画花鸟的就不能过多的阐述,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谢谢,祝郑先生的展览成功。
姚思敏:郑先生的展览是昨天江先生给我发的一个短消息我才知道的,今天来了以后江先生给我介绍更多的是郑先生的为人和他从艺人生的态度,就是一个直观的感觉吧。对郑先生了解不深,但是我刚才看了一遍展览,进门的时候录像上放的第一幅就是他水墨的东西,我一看感觉特别好,跟崔振宽的有点接近但又不是,显得特别生动,然后看到画册画展,我从我的角度谈一点我真实的感受,因为画册里面,郑先生在好几个方面都做一些努力,比如大场景比如比较厚实的比如说这种水墨的还有色彩重一些的,这几个方面他都在努力在想,但是我觉得他,我感受这不能以我的感觉论是非,我发言那么肯定就是我的感受。我倒是觉得他最成功的是这一类作品,是他的水墨,跟所有人的水墨都不一样,就是很大气,很放松,但他有很细微的一些点到为止的东西,就整个气象我觉得水墨画画山水画的这么松的这么有力度,笔墨的变化这么丰富,然后虚实浓度都注意的很好的,不经意的这种感觉,就是觉得特别好,我觉得他这一类作品特别好。我觉得他自己可能不是这么认为,因为他大量的作品是造型比较紧、色彩比较浓烈,特别是有一些特别大的点子的那些是他的一个研究的重要的内容,因为他很多的作品都是这样表现的,但是我就是说我一个真实的感受,我觉得说不定你在这个方面的努力可能会超过很多人,但你在哪方面的努力还有更多要努力的。我就是说我最直观的感受。
周明安:看了郑先生的画我的感受一个就是大起伏,第二个就是大境界,第三个就是大手笔。因为郑先生的笔墨非常大,我想这个可能就是因为他的家乡是在黄土高原的那个境界,虽然隔着一个秦岭四川就叫南方陕西成为北方,所以两个虽然挨着,我觉得在地域上在表现形式上差别都比较大,还有就是我们的前辈黄宾虹先生他讲的是山水画要求是浑厚华滋,我们四川陈子庄大师他的画是平淡天真。我觉得郑老师的画里这两方面都有,有浑厚的东西也有天真平淡的东西,这个就跟郑老师本人的气质本人的禀赋呀他的性格他的善良、真诚、淳朴有很大的关系。在郑老师的画里面看到那种非常厚重的感觉,他的画感觉是浑厚,浑厚里面我说为什么那么大还能够立得住,后来我到门口去看,门口的电视正在放郑老师画画的过程,我就发现他那个笔墨非常大,他最初的骨架搭的很好,他这个房子是很坚固的,所以这个山看着很坚固、很牢固,很厚重能够立的住。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很大启发,就是说在画山水的时候传统的基本功非常的重要,就是他最开始造型的那几笔非常的重要,就是立下骨架,所以最后说道山水画还是传统的问题怎么坚持。我刚才说的对我们民间的我们自己传统的东西非常重要非常珍贵非常宝贵,就是我们自己要怎样坚持,在郑老师的画里面看到的是一种山水画理想的境界,就是刚才江老师说的山水画就应该这样表现。为什么叫山水画不叫风景画,山水画它的体现就是要画出那种文化不是物化,物化就是现在什么高楼大厦,现在我们的画是要表现它的文化,文化就是画家对山水的理解,对山水的理想,所以我觉得郑老师的这种坚持是非常可贵的,谢谢。
程岱:跟天欣确实是好朋友,都几十年了,天欣这个巡回展也是办的有声有色,大家一直都反映很好,这是最后一站我们说一定要来看一下,跟文湛一块过来,确实感觉他这些年的努力成就是蛮大的,当然我首先要祝贺他的画展成功,大家都说了很多,我就不说了,但是我就做为女性、画家夫人的这个角度我想非常感谢常年为他付出的夫人道一声感谢,因为有她的支持,才成就了天欣今天的成就,也非常不容易,他们一步步走过来我知道他们的艰辛历程,所以在这一点我要特别感谢芳琴女士,大家都为你的付出在鼓掌,做为画家夫人都有这种感受,的确是不容易,谢谢。
万鼎:刚才从江老师发言一直到陈默先生、刘朴先生等等的发言我都一直在认真的听,并且也在想。我是在想绘画性的问题,所以咱们画家当说到绘画性的问题以后,除了绘画性本身在绘画技巧上的一些东西以外,绘画性的一个核心的东西我理解为更多的是流淌情感,这个无论是油画国画版画,做为艺术我觉得都是一样的,我们觉得缺乏绘画性的东西肯定是缺乏的这种情感的因素在里面。有些人为什么技法很好而画出来以后我们感觉到只是技法,所以绘画性在感染我们每个人,郑老师的作品,我做为陕西的画家看了很多很多,平常来往并不是很多,都很忙,但我很关注他的画,他的画正向我刚才在开幕式上说的一样,正因为郑老师是一个朴实善良的人,他的作品才能出来这种天真朴实的风貌,这个我们在座的每一个画家都不一样。在郑天欣的身上我看到了传统与生活的结合,朴实与天真的结合,我认为这是他画里面难能可贵的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一个高度,而在陕西做为长安画派画黄土的画秦岭的,我是画秦岭的,主要画秦岭也画黄土,那么这样的画家很多,每一个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追求,也有大同小异的,但是我自己的感受画黄土高坡,像郑老师画到这样轻松而又如此苍茫的我觉得不是太多。我觉得他的画里面并不是充实填的那么满、那么塞、那么黑、那么重,而你能感受到苍茫之感,同时又像孙梅女士刚谈到的,就是他的水墨的那一部分又画的那么滋润,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另外我特别赞同前边几位先生尤其是江文湛先生说的,生活对我们的滋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四川和陕西也只是一山之隔,我和四川也应该有遥远的渊源关系,因为我的师爷是张大千,我是海霞先生的学生,我自己这么多年来呢也一直在画秦岭,实际上我十几年前画秦岭,我认为我只是爱秦岭,受了江先生的启示我紧随其后深入到秦岭里边也盖了一院房,住在哪儿,这十几年来我认为并不是写生画的多,是感悟的多了,是观察的多了,是体会这种自然山水带给你的那种灵气滋养多了,所以这时候你画山水自然和你在都市里边偶尔去画上几笔,或者是看看别人收集点资料是完全不同的。我说的这点并不是在说我,就是郑天欣先生他正是这样,西安每一位画家说到郑天欣的时候,几乎都是这样的评价,我用陕西话说: 是个好人。他这么多年来呢在他的老家对淳化的那种描写,就像文湛先生刚才说的他对淳化的那种情感,这个我认为做为每一个画家我不去说大家都有各自的体会,所以郑先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应该的也是很自然的,我恭喜他。
江文湛先生:大家对天欣的肯定,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我们说地方性,是否在成都是否在陕西,那么它孕育出陕西的长安画派,但是我认真想了一下用现代观点来看,这画派之间未必不一样,我们现代艺术绘画强调的是地方性,更多的我觉得应该强调个性,把你万鼎放在淳化把我江文湛放在淳化,画出来完全不一样,这是什么问题呢?我觉得现在更重要的是画家本身,因为长安画派几个老先生石鲁也罢,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康世尧,那么康世尧的画哪有西北的苍茫浑厚,秀气之极,方济众的画山歌之极,他唱着汉中山南那种优美的山歌,于是我就觉得大家的发言使我想起来一个今后绘画到底一定不要局限于地方性,一定要找自己。
陈默:我们把最后一个发言的权利留给作者,我现在在这之前给大家穿针引线,穿针引线的过程中,我对郑先生的艺术有一个小的总结,我个人的一种感受,我觉得他贵在一种平民性,不是贵族气。刚才万先生江先生都已经谈到了,这个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因为贵族气在今天的艺术界它成为一种范式,或者成为一种大家包括很多年轻人都在追求,贵族不是追求来的,你是贵族的时候你躲都躲不了,就是一种平民性,平民方式做自己的艺术最后你是啥是后人来盖棺定论的,所以我也很赞同江文湛先生刚才说到的艺术在当代进程中它的对个性这种还原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众所周知我们过去60多年新中国的发展史里面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抹杀个性的,说一些不太动听的包括我们美协的一些方式,它要求的是一种统一的像军队一样的按照节奏进行的,艺术是不可以这样的,艺术就是自由主义的,说白了大家都一样的时候就没有艺术,他一定很个性甚至是很疯狂、很绝对、甚至很病态,在今天他都是正常的,如果艺术不进入这么极端的甚至个人的状态中他是出不来的。有感于刚才江文湛先生所说的关于淳化林区对于艺术家在客观上可能起到了一个天然屏障吧,在那个地方我就在想呀,一种非常环保的、自由的、野生的一种丛林里边有点像印第安人一样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他在生活、他在思考、他在创造,比较少的受外界的这种喧嚣的影响,这样他逐步的就是别人在练统一步伐统一口号的时候,他有可能进入一种个人角色,这在今天是非常提倡的。他这个现象如果搁在七、八十年代那是可能要遭批判的,甚至是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强调的是集体的统一集体的意识。我们重读郑先生作品的时候,应该大力的提倡这种方式,而且关于江先生说的艺术反区域化我非常赞同,就像我们在成都做艺术的时候,一旦说道成都画派四川画派我们都是非常的反对的包括巴蜀画派,我说根本就不存在这种东西。如果一百年二百年以后它形成了什么那是后人来盖棺定论的,那活着的艺术家把你每一个个体都争取优秀,自己和自己比,自己都优秀了,那么他就可能形成一种团队优势,而不是说按照一种团队的模式来一个个的要求艺术家,这样的结果他可能是适得其反的,最后我可能给郑先生的作品我有几个是刚才随手写的,总结了八条第一就是在散乱中它实际上孕育一种“和”,“和”呢在中国道家传统文化它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就是天人合一也好,还是事故求和也好,这个和在他这个看似散乱的这种面貌中他实际上是和在做为一个中枢牵制着,所以这个画面看起来他有他的韵律有他的节奏。第二个是“乱而秩序”,这个和刚才说道的“散而中和”是有上下文关系的,看起来乱,乱呢它有它的秩序,可能不是自然的,是精神的是艺术家按照他的内心创作的感受,他无形中或无意识中形成的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在作品中是隐隐约约是可以感受到的,他又不是我们刚才说的那种比较传统的,其实我是很反对是一种制造性的山水,因为那种是非常容易撞车,谁是谁的搞不清楚,就是用一种模式化的东西,有点像工厂装配机器一样,树是什么样的装配一个山水装配一个,那种方式做出来的山水,我们今天讨论我觉得是要严重追究一下这个问题,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我们不能停留在汉唐也不可能生活在元明清,我们今天就是今天,艺术家如果不为今天说话不为今天做你的作品,那这艺术家是多余的,下面就是说道他的技法“点而成团”,点状非常多,这个点他不是没有规律的点,他最后在作品的形成的面貌中呢他又形成了他的团块,这个我对他的,因为用这个点的方式来做作品的时候他容易散,它容易形成我们说的散气,跑气在这个问题上呢,他最后能成团,“虚而求实”,在黄土高坡中我们容易看到在他的作品里面经常会有点状的虚虚实实的东西,里面会有一些窑洞,似与不似的窑洞,还有红辣椒或是玉米棒,这种虚实的东西在这里面穿插,既有我们说的一种艺术创作的迷离的一种情境中。“枯而流润”就是他的作品中大部分我觉得是比较干枯的,干涩的这么一种状态中,如果仅仅是枯那么作品中的那种润泽,他中间的这种结合会有点影响,但他时不时的中间会有润的东西在里面流淌,进行一种也是很符合生物学意义上的概念,一个人如果天天吃干的,十天馒头一口水都不喝,那一定是要出问题的,所以我们说的干涩的问题在食物链它本身就有它的节奏关系。“高寒平暖”这“高寒”是指三秦大地指咱们的秦岭指华山,它由于气候原因形成的感觉,“平暖”是怎么回事,那么就是他的作品里边呢时不时的会觉得有南方的平暖的可能带有理想主意的色彩,把黄土高坡它本身的很干燥的东西感觉到又很润,这种东西对艺术家而言这是你的权力,你把它画成什么地方只要是你把你的感受或者是你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个东西他可能和对象有关,也许就没有关系,因为我们最后读的是作品不是都你的感受,你的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感受,艺术家讲再多是没用的,我们来看作品。“势孤取和”这么多的散乱也好枯的润的这些琳琳总总的方式也好感受也好,在他的表达中他最后还是一种取和,最后在“单纯取乐”,最后在他的作品单纯取得一种艺术表达之乐,艺术释放之乐,这是我简单总结一下我对他作品的感受,下来我们把最后的时间留给郑先生他自己做一个总结,然后我们今天的研讨会就结束。
郑天欣:非常感谢咱们这些特别是四川的大家能够参加我这个开幕式,确实这么多名家到我感到很荣幸,再一个大家都给我提出一些中肯的鼓励,我的画并不是那么好,但是大家都给我这么高的鼓励,我再一次表示感谢,我来四川办展览包括前面办展览也是这些越画越困惑,不知道怎么再提那么一点,但是提不上去,就是在这来来回回徘徊,就是到各地听咱们这些探索特别是年龄大的同志给我提一点自己的经验,,能够在现在的基础上有一点提高,因为大家都知道要提高一点不是那么容易,我们画画的时候不知道别人怎样我是痛苦的多高兴的少,一张画特别是大画在画的时候很激动,越到最后晚上都睡不着觉,真真有一张画能够接近自己原来想象的东西就非常高兴,这我老婆说画不好就算了,你气成这样,但确实没有办法,在家里睡不着,我老婆说咱们跳舞,我原来不跳舞,在五十多岁开始跳舞,所以跳舞你要胡思乱想会踏别人脚,我和别人跳不了就是和我老伴跳。我老伴拉着我说你别踏我的脚,就这样还是有点休息,就这样大家还是给我那么多的鼓励。咱们吃饭的时候希望大家给我提一点就是我的画怎样提高,我非常感谢姚老师刚才说的,就是我现在拿不准,在我们西安美院王宝安也和你一样,他说郑老师前面全撂下,就画纯水墨,就是姚老师刚才说的,说你这个好和大家拉的距离比较大,尽管画水墨你北方水墨画这么 ,这是王宝安给我说的,但还有几个说你要保持你的本色,你的那种厚重,一直也拿不定主意,但姚老师给我说我在这方面探索纯水墨提供了信心,究竟怎么成功,希望这一段走了大家提一点,提一点咱们总是有所提高,咱们这爱画的意义就是怎么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的充分一点,让看的人得到享受,再次感谢大家,我今天受益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