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论
 
  名家评论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名家评论  
为生活写照,借笔墨传神
发布时间:【2011-09-12】        阅读:4245 次

为生活写照,借笔墨传神
——浅谈郑天欣的山水画
郑天欣是陕西画坛上一位辛勤的耕耘者,多年来他以生活为创作的源泉,立足于西北把秦岭、渭北黄土高原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不断的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美,在发现美的过程中调动、激活创作激情,并把这种激情通过笔墨渲泄出来。2004年他的山水画作品《椒乡赋》入选全国十届美展,这标志着他的山水画已走向了成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也是对他多年来辛勤耕耘和研究成果的肯定。
解读郑天欣的山水画作品,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作品中反映出的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的作品多表现的是秦岭山脉的雄伟宏大,黄土高原的苍茫厚重和江南风光的清新秀丽,你从他的山水画中所看到的笔墨是他对传统文化精神以一贯之的追求。作为一名六十岁的画家,他的经历和他的同龄人一样,都逃脱不了“文革”的动荡、美术思潮的影响和现代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种种诱惑,但你从他的作品中似乎很难找到“八五新潮美术”和西方观念的影子。作为一个画家能在信息时代的庞杂中选择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主张和符合艺术规律的生存空间,正是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最为重要的素质之一,这种素质既反映了画家方方面面的修养,也体现了画家对民族文化与绘画语言之间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的清醒认识。郑天欣认为“任何艺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可能有从艺术到艺术的所谓‘纯艺术’”。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既有产生它的客观存在,又离不开支撑它延续发展的民族文化背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无疑对一个画家观念的更新、艺术语言的完善和发展是有益的,然而这种吸收和借鉴必须建立在为我所用的基础之上,在融汇消化中变为适合自身艺术语言的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简单效仿和盲目套用。
郑天欣的山水画植根于传统之中,在对古人绘画的学习和继承上,他始终认为“中国画有其造型艺术之独特语境,是自然中所无,不事临摹则难入门径”。几十年来他对历代大师的精品力作研究学习,不断吸取丰富的营养,为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还认为“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不师造化、无视现实生活,就创作不出具有时代感的现代中国山水画。”基于这种认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长期坚持深入生活,并把实地写生作为认识生活,积累创作经验、探寻艺术语言的重要途径,通过写生不断的熟悉描绘对象,把生活素材最终演化为表达思想境界的艺术语言和美术作品。他的这些主张和创作理念在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他2004年创作的丈六巨幅《忆童年》就是以他童年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作品表现了渭北黄土高原纯朴自然,厚重苍茫的乡土风情,用笔沉着坚定,墨色相融,浑然一体,现代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画面中一群孩子在村头大树下围坐在一位老奶奶身旁,聆听她讲述那过去的事情。形象生动、充满活力,既有地域性,又有时代感。再如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柏树山》作品,画面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山、人、林融为一体,构图大胆,新颖别致,气象万千,山林之气跃然纸上,作品充分表达了一位长期工作在林业战线上的美术工作者的思想情怀。曾被西安市美术作品展评为一等奖。
有人认为,西北的山水画家的作品,由于地域性的原因,画面中大都表现出一种苦涩之感,不妨用“审苦”的理念概而括之。崔振宽在评介郑天欣的作品时讲:“天欣的画是西部山水画,其特点是生活气息很浓,再一个是从传统出发的同时面对现代生活,笔墨技法很好,画面有一种山林之气,很难的。”按照崔振宽之说法,不知是否能将郑天欣的山水画与“审苦”联系在一起。就我个人看法,郑天欣的山水画中有一种“润”的感觉,他继承了长安前辈们拖泥带水法之长,将用笔、施色以及水墨散点有机结合,使画面在苍茫浑厚中呈现出一种“润”的韵致。这一点正是他的山水画诸特点中较为突出的一点,也是他不懈努力,勇于探索所取得的新成果。
我祝贺郑天欣在山水画创作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希望今后能经常看到他更好的新作品。
宋国琦
2006年4月30日于水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天欣书画网 版权所有
地址:西安市 电话:13519160059 邮箱:xuetao42@163.com 技术支持:新势力网络